2021年第四期《党的文献》刊登了威尼斯官网副院长、教授何畏的理论文章《在不断发现、分析、解决矛盾中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历史主体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敏于发现矛盾,为确定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提供客观依据
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一法则“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人类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和解决所面对的各种矛盾。矛盾就是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矛盾有显性矛盾,也有潜在矛盾,发现矛盾需要深邃眼光;矛盾是一定条件下的存在,随着事物的发展,原有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预见矛盾变化和新的矛盾的产生需要有敏锐判断力。能否自觉地、如实地、有预见性地发现矛盾、正视矛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中国共产党人敏于发现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和必须解决、应当解决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十分复杂。中国共产党人客观分析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之间和各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的具体的复杂的矛盾关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进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到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高度,强调:“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紧紧抓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阻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的具体内容和环节进行了深层次、多方位的改革。
总之,敏于发现矛盾,为正确确定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客观根据。
二、善于分析矛盾,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发现矛盾后,还要善于科学认识和分析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为解决矛盾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没有为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体研究和科学分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矛盾,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一是分析矛盾的结构关系,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为确定党的工作重点和优先方向提供理论依据,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面临的矛盾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些矛盾形成了一个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矛盾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起主导作用、支配着其他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是主要矛盾。在矛盾的两方面中,起主导作用、支配着另一矛盾方面的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扭住了工作的“牛鼻子”,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比如,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就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再如,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党的工作的着力点,随之转为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分析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关系,避免思想绝对化和僵化,为制定处理不同矛盾的策略和举措提供理论依据。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科学分析具体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关系,是正确处理矛盾的前提。认清矛盾的斗争性,把握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我们才能知道底线在哪里,如何守住底线;认识矛盾的同一性,找到对立双方相互依赖的方面和交汇点,我们才不会把对立和斗争绝对化;透彻分析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才能判断斗争与合作的可能性及其内容和方式,评价利弊得失,确定调控矛盾或解决矛盾的策略和举措。一般说来,斗争性占主导地位的矛盾为对抗性矛盾,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矛盾为非对抗性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采取不同的政策。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都是特定条件的结果,条件变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人们的实践,就是通过创造条件促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关系向着实践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例如,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科学分析了世界范围内的东西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南北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认为尽管这两对矛盾的斗争性占主导地位,但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渴求发展,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因而,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通过开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完全是可能的。这就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供了理论根据。
自觉认识和把握矛盾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有利于避免思想的绝对化;深刻把握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条件性,并随着条件的变化,把握变化了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有利于我们的方针政策与变化的现实要求相适应,防止思想和做法上的守旧僵化。
三、勇于解决矛盾,走出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道路
解决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实现形式。发现矛盾、分析矛盾,最终是为了解决矛盾。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层出不穷、复杂交织的矛盾和问题中,将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基于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科学分析,经过艰苦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这一时期复杂矛盾的科学认识,特别是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领导人民开展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们党以苏为鉴,自主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党基于对计划与市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关系的科学认识,在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史上,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构建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把握矛盾运动规律,敏于发现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勇于解决矛盾,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仅在理论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