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马院

新华日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五届学术大会开幕式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场在宁举行

时间:2021-11-05来源:3200威尼斯vip点击:390



10月30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五届学术大会开幕式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场在南京大学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出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致辞。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华南师大马院院长陈金龙作主旨报告,十多位专家作主题发言。现将专家发言观点摘录如下。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具体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具体实际”的核心要义,需要从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根本问题、中国道路这一解释框架入手,这一解释框架是从事物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提炼出来的,并不是主观人为套上去的。首先是历史方位,这是中国具体实际的时空维度。任何一种具体实际都是一定历史事件中的实际,也是特定空间中的实际。第二是主要矛盾,这是中国具体实际的本质维度。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判断基本国情、把握中国具体实际、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判定中国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党制定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它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第三是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首要目的就是破解一定历史方位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蕴含的根本问题。第四是中国道路。这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根本的就是要找到一条能解决一定历史方位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的正确道路

           华南师范大学3200威尼斯vip院长陈金龙:百年党史主题与中共党史研究

以往我们关于党的历史的表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党的历史上的大事来表述,另外一种就是用历史主线来表述。对于百年党史主题,我有三个观点。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宏观把握。党的百年历史,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主题之下来思考和界定。比如,将每个时期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间,如何来定位,如何来标示?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只有明确这个主题,才能为把握百年历史提供正确的坐标。二是这个主题的确定为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新的方式。以往研究党史,大致有两种范畴,一种是现代化范畴,另一种是革命性范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是多维度、多面向的,民族复兴的主题,为我们中共党史研究方式的转换提供了重要参照,可以形成一个中华民族复兴时代的研究范式。三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统领,中国共产党的每个历史时期都可以得到进一步延展。

                       南京大学3200威尼斯vip党委书记王建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自我革命的

从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出发,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逻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是勇于承认错误的逻辑起点。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要在总结党的历史上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的基础上,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二是维护党内团结的前置性条件。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凝聚全党的力量,去迎接各种问题与挑战。三是问题而非责任的革命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是两个《决议》的鲜明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决议》的题目上,更体现于各部分的内容中。四是在守正中寻求创新的革命原则。第一个《决议》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对十年内战时期党内路线斗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二个《决议》提出要把毛泽东晚年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实现了守正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东南大学3200威尼斯vip院长袁久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理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互释”的路向、“互补”的进路和“互观”的理路。“互释”的路向是基于基本特征、精神气质、价值旨归的统一性。这种“互释”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马释中”,二是“以中释马”。在“互补”的进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意识中升华显现,并且不断发展。“互观”使得“互释”和“互补”成为可能,是进一步的整合、凝练和升华。以对话的方式实现思想性的双向流动,在共同回应实践要求中缔造新的结合体。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的使命担当,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构建思想基础,要完成满足于双方的结合。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院长王刚:中国共产党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现代化,首先需要有指导思想。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以组织的形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以政党的形式组织人民、动员人民,解决现代化的一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以苏为鉴,我们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现代化的动力在哪里?我们找到了改革这样一条道路,作为推动现代化的动力,改革过程中又遇到很多问题,所以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当然也是推动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解决了中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径问题。

             河海大学3200威尼斯vip院长戴锐: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第一,公共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具有双重思想政治教育特质:一方面,这个讲话是一场极具吸引力和教育实效的思想教育过程;另一方面,讲话本身就是一篇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即便脱离庆典这一特定情境,这个文本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第二,以民众需要与期待为中心的内容设置。讲话通过历史、当下、未来以及精神资源和行为动力上的交织,着重从社会信念、主体精神和社会动员三个方面回应了民众的普遍期待。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修辞风格。讲话实现了政治修辞和文学修辞的完美结合,让听众在这种完美结合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第四,以史论结合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结构。作为一个以历史节点为特征的庆祝性、纪念性和前瞻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讲话体现出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充分结合。

              苏州大学3200威尼斯vip院长田芝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化,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包容、融合创新,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及人类文明新时代的创造性实践中,统一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融合创新、有机统一,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化”就是改变、变革;第二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个“化”就是用中国的实践、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理论、中国的智慧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来了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由被动转向主动的精神支柱,“化”来了中国人民从被三座大山欺压到实现翻身得解放,进而当家作主的地位、能力和自信的底气,“化”来了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化,“化”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化”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化”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化”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

                              省委党校3200威尼斯vip院长布成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观点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和发展阶段到底是什么?现在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建党百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百年。有人划分为三个阶段,有人划分为四个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如果把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概括为一个主题的话,这个主题就是“化”。“化”是讲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关系,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发展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

                        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孙肖远:科学化建构党的制度体系的历史经验

基于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成就,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梳理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一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导制度创新,用制度创新巩固和拓展实践创新的成果。二是从制度建设的取向来看,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不断推进党的制度规范化和体系化。三是从制度建设的内涵来看,坚持将党的建设的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党的制度中国特色和时代内容。四是从制度建设的结构来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推动党的制度建设,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整体合力。五是从制度建设的目标来看,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南京大学3200威尼斯vip教授熊秋良:基于三个维度探析党百年带领人民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我们党这一百年带领人民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有三个维度,一是从被动到主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二是从局部到全域,中国式现代化容量的扩充;三是发展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区域空间和整体布局的拓展。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化构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也体现了我们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不断创新的步伐。

                     南京林业大学3200威尼斯vip教授牛庆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及时代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彰显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实践表达。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人民中心,是以人民需要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中心、以人民幸福为中心的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体现,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精神内核,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最根本的内生力量。

                                扬州大学3200威尼斯vip教授唐慧玲:对百年大党的多维认知

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来认识我们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中来认识我们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和样板。第三,从国际政党的比较来认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性政党,这是西方任何政党都难以匹敌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南京工程学院3200威尼斯vip院长刘朝晖: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方法论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锤炼、拼搏进取的内在精神品质,也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始终焕发蓬勃生机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方法论,一是理论研究学习的方法;二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善于总结经验的方法;四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五是日常性学习与制度性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五种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体和个体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部分和整体相结合、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方法,由此使共产党人的学习成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200威尼斯vip讲师徐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究竟新在哪里?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理论内涵的多元透视。根本目标——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指导原则——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现代化发展;战略布局——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的实践;战略规划——以“两步走”引领现代化的走向。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本特征的多元透视。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客观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属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绿色特质;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外部保障。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时代价值的三重锚定。现代化的多元性消解了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主义形而上学的文明,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理念超越西方文明的丛林法则。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金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趋势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就是中国性和世界性,或者说是中国样式和世界意愿。中国样式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下产生的,要从我们的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以及现实状况出发,以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方位,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文明状态。这个状态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不同于西方文明。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南京师范大学3200威尼斯vip特约研究员陈雪:百年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项目与时代解读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逻辑,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维理念。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从反向适应到良性互动的转变。二是功能定位。经历了从指导革命胜利到引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功能转化。三是话语体系。在中国革命建设的不同时期,建构目标的不同、话语对象的不同、愿景使命的转变,造成话语体系的转变。四是传播媒介。在传播主体、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传播速度方面发生了比较重要的转化。中国共产党推动意识形态建设,有三条主要经验:一要坚守初心,二要处理好变与迁之间的关系,三要融情入理,做到情感与理性的交融。


                                                                                                  

                                                                                                   (文/陈立民 图/邓宇轩)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话号码:025-52115201025-52116005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大道29号
  • 邮编:211106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